相见不如怀念
静静的看着通讯录中月儿的头像,发呆,几次想点击,又把手放下了,犹豫再三,最后决定放弃。
月儿是在乡中上学时候的好友,她温柔娴静,学习刻苦,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她。那时候感觉和她的关系很铁,无话不谈,星期天还经常去她家玩。转学后开始还和她书信联系,但后来渐渐的失去了联系。
现在流行同学群,好多失散的同学辗转都取得了联系,唯独她一直没联系上。
通过人找人的方式,终于得到了她的联系方式,如获至宝,马上发出信息,加她为好友。
谁知道等了半天,才收到回复,没有激动人心的场面,很客套的一番寒暄,问了各自别后的现状,之后就是一阵沉默,无话可说。
从那次聊天后,一直还想发信息过去,但是一来不知道说什么好,二来又怕自己想着联系她,焉知人家想没想和你联系,所以每次拿起手机又放下。
心情郁闷,就这个问题和一位好友讨论了一下,得出的结论是:我非当年的我,她非当年的她,现在人都到了中年,都有了自己生活的圈子。学历,生活的阅历的不同,看问题的方式也就不同了,所以应该是没有共同语言了。
后来看了网上好多贴子,原来和我一样困惑的人大有人在,好多人都遇到了我这种情况。为什么人到中年时年轻时的朋友越走越远呢?
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悲凉和无奈,人长大了,旧友慢慢变得疏远,你想走近也不得。你会很悲哀地看到,两个从小亲密无间的发小,慢慢疏远了,你拼命想去阻止这个进程,却感到无能为力。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曾经一日不见如三秋的朋友,现在沦为陌生的旧友。
为什么会如此?我觉得,首先是职业的因素,一个人从学校走出以后,为了衣食保障,成家立业,会在一个新地方摸爬滚打,接触的都是新的人,新的事业,要重新发展朋友圈。新朋友自有天地,新人中多见奇人,难免会遇到更加适合自己的人,更加贴近自己职业发展的人。所以和那些过去的朋友没有交集后,就会越走越远了。
其次,一个人经历丰富了以后,看待事物会有所不同。会觉得过去有些做法和感觉很幼稚,过去觉得有意思的,现在看来很无聊;过去觉的很悲伤的,现在看来很可笑。就像事隔十几年参加中学的同学会,看到过去打闹调侃的同学,可能怎么也激不起重新兴奋的感觉。有点像鲁迅见到闰土,过去在一起小孩无邪,现在只是一位木讷的老农。重拾过去而不得,这的确有点悲凉。"老夫聊发少年狂,忽觉英年成过往。"
与老朋友渐离渐远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位置不同、阶层不同,用现代的职业人的俗语说就是,屁股决定脑袋。学历、职业、境遇、专业,样样不同,看待事物,考虑问题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同了。小学时玩的再好,你博士毕业,他中学辍学,怎么可能有共同语言?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走入一个阶层的身影消失不见,小时候亲密无间、互相安慰的情景也只能融入梦中。
其实故友留在记忆中,挺好的。这是人生的一个过程,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。人就这样慢慢老去,暮年的时候,回忆你曾经有过的少年的烂漫,不也是一种微酸的甜蜜吗?
想想,顿觉释然,就让时间的筛子,把那些已经渐行渐远,走出了视线的朋友,留在美好的记忆里,相见不如怀念吧。